络筒机工作原理 村田21c自动络筒机

发布时间:



2020纺机联合展虽然已经落下帷幕,然而,在这个展会上呈现的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却正在陆续向行业释放能量。


作为该展会的重要工作之一,展会主办方组织的专家评估工作一直被给予高度关注,他们对于展出产品技术给出的专业评估意见已成为业界企业深度了解纺机装备技术创新状况的重要渠道。


在纺机联合展《展会评估报告》发布之前,《纺织机械》特邀部分评估专家,交流观展感受,点评那些值得关注的技术。

专家说展(1)



评估专家:青岛宏大产品工艺中心总经理 朱起宏

评估领域:纺纱机械(络筒领域)



本次展会因受疫情的影响,国外参展商展出络筒设备实物并不多,但大部分通过视频播放的方式进行了新技术的展示。国内厂商因天时地利,纷纷拿出了自上届展会以后三年来的最新成果参展,不少创新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走到了世界纺机技术的前列,比如多联式细络联技术。

总体来看,本届展会络筒展品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特点较上届展会更为突出,基于RFID技术的托盘识别系统、纱线质量跟踪技术等新兴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工业4.0已深度融入络筒工序,特别是在远程运维服务方面表现突出,并将在未来的几年继续得到飞速应用。

首推多联式Multilink细络联技术。意大利萨维奥、卓郎赐来福和青岛宏大纺机均推出各具特色的多联式细络联自动络筒机。特别是青岛宏大纺机现场实物展示了一拖三技术,一台络筒机连接三台细纱机,可同时生产三个品种。一拖多技术实现了管纱的完全无接触输送,保证了纱线质量的同时,和一拖一细络联相比投资成本更低,其应用方式灵活、占地面积小、能耗低,可为客户“因地制宜”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预计是未来几年内自动络筒的发展趋势之一。






青岛宏大 VCRO PLUS多联式自动络筒机


另外,日本村田公司的PROCESSCONERⅡ FPRO EX SR型络筒机技术。这是该公司2020年发布的新机型,可同时实现从紧式到松式、从松式到紧式的自动化生产。由于不带捻接器和电子清纱器,投资成本大幅降低,非常适合染整厂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与传统的精密络筒技术相比,因为其可达1200m/min以上的高车速以及高精度的卷绕而具有较大的竞争力。



产品技术推荐

青岛宏大VCRO-PLUS-I多联式细络联自动络筒机技术和VCRO-PLUS-E双纱库自动络筒机技术。


意大利萨维奥最新捻接技术。主要包括针对棉/氨纶、莱塞尔和莫代尔纱线的接头解决方案上的突破。


SSM 公司新型精密络筒机NEO-YW,可实现更高的效率和可持续性。针对长丝的染色卷装络筒和倒筒具有明显的优势。该机采用了全新的在线调节背压系统,适用于低密度和高密度卷装。所有工艺调整均只需在电脑上操作即可完成。


深圳微埃智能的自络投纱机器人技术和上海天孚实业的智能插纱机器人技术。


专家说展(2)




评估专家:原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精密工程系专业主任 冯翠

评估领域:纺纱机械(并纱机、捻线机和花式纱线设备)



新冠疫情推迟了展出时间,但并未能阻挡行业新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的脚步。突出表现是纱线生产的自动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实实在在的应用时代来了。下一步我们要充分挖掘和使用好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

本届展会,令人印象深刻的技术包括:并纱机的自动换管,捻线机的纱线质量传感器、三股直捻机和陶瓷转杯,以及花式纱线设备,如门式摇架完整双牵伸系统等。


产品技术推荐

宜昌纺机K3503F直捻机的三股技术。


卓郎福克曼的康派倍捻机和CC5直捻机的纱线质量传感器技术。


华裕纺机HY310C长丝倍捻机的陶瓷转杯、陶瓷气圈扩张环和陶瓷导入扩张环技术。


金康达机械的花式喷毛纱机的门式摇架完整双牵伸系统。



卓郎阿尔玛系统的轮胎帘子线直捻机CC5



专家说展(3)



评估专家: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周其洪

评估领域:织机开口装置,穿经机和接经机



就本届展会展出的织机开口装置、穿经机和接经机来说,相较上届展会,参展的企业数量略有减少,主要是提花机参展企业有所减少,但参展产品技术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本届展会产品技术亮点颇多。首先,各种产品利用先进设计技术,新材料技术和产品质量控制技术,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运行速度和使用寿命等指标。其次,企业充分感受到纺织装备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在产品功能的提升上都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第三,自动穿经技术相对来说进步较大,尤其体现在国内产品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稳定性方面。

在评估过程中,自动穿经技术令人记忆深刻。自动穿经机几年前得到市场认可的国内产品基本没有,国外的产品型号和功能相对也不够丰富。本届展会,国外企业产品利用了一些控制和检测新技术,功能更齐全,适应性更强,运行速度也有一定的提升。尤其国内参展的几家公司产品表现出了不俗的实力,并且某些产品具有一些优于国外公司先进产品的性能和技术。

此外提花装置的独立传动技术开始在实际中得到推广应用,可以更好节能,提速和方便配置。


产品技术推荐

史陶比尔最新研发用于喷气织造的全新凸轮开口装置S1551和旋转式电子多臂机S3018。S1551 最多可配备8 片提综单元,并有许多规则不同的凸轮供选择,以优化经纱张力来达到最佳织造品质。S3018最多可用 16 片提综单元,采用史陶比尔最新的旋转式工作原理,可实现 700rpm 的最高速度,它集合了口碑良好的S3000和S3200系列旋转式多臂机的性能。SAFIR 系列穿经机可满足不同颜色、不同捻向,甚至包括同一根纱线粗细不匀的竹节纱的穿入,可以适应超细旦的 7D-10D 的纱线,以及市场上不规则钢筘和超密度钢筘。


海弘装备长丝型穿经机HDS5900适用于化纤长丝,穿经速度快,具有一键自检功能。短纤型穿经机HDS8800主要适用于经纱原料为棉/麻等带有停经片的穿经工艺,这款设备的主要特点在于停经片模组的革新,并采用视觉模式,能够识别纱线颜色和捻向。


宋和宋科技针对纺织市场向高经密、大针数、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发展,持续优化大针数电子提花机,目前最大针数可以做到38000针以上,并针对下代提花机研究新概念全电磁技术。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时间进入到2022年,国货消费成为了新风潮。

在我国制造业实力雄厚和内需市场广阔的基础上,国货不仅夺回了外资品牌长期独领风骚的市场地位更显示出了强势崛起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作为纺织大国在全球纺织业竞争格局中有着绝对的综合优势,而“Made in China”的纺织品现在也已经是全球纺织上生产制造中高端产品的代名词。其中尤其是棉纺织产品。从优质的新疆棉到高品质的棉纱、棉布,中国棉纺织品在近几年的结构调整中逐渐构建了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

今天,中国棉纺织企业的原料品质、工艺流程、质量管理、装备升级等各方面均走在全球同行的前列。“中国棉纺织行业推荐产品品牌”系列活动优选行业内高品质产品及品牌,集中向全行业推介,全面体现了中国棉纺织行业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实力。

本刊公众号也将追踪推荐队列里的优质企业,多角度深入持续地报道企业的成长故事,挖掘品牌在产品开发、生产智造、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理念和实践,全面展示中国棉纺企业坚守主业,坚持创新,“以匠心守初心”的企业风貌。

中国的棉纺织企业大部分是以纯纺纱或织布为主,向上游走,自建工厂生产纤维原料的企业少之又少,而福建金源却是一个例外。

福建长乐是全国最大的化纤混纺纱生产基地和锦纶民用长丝生产基地,福建金源纺织就坐落于此。福建金源纺织成立于1999年,成立之初公司产能只有十万锭,尽管规模不大,企业的“野心”却并不小。“公司成立初期,我们就下定决心从上游原料出发,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公司副总经理叶蒲青告诉记者,“‘正源’品牌的创立,蕴含着我们对全产业链生产的决心。”

如叶蒲青所述,2003年福建金源公司牵头组建成立了金纶高纤,率先打通了涤纶短纤、长丝上游原物料的生产。公司成立后一举成为长乐第一家年产值超百亿的企业、福建省产能最大的涤纶产品生产企业。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壮大,时至今日福建金源的产能已经从创立之初的十万锭发展到现在七十万锭规模,公司装备有国际先进的萨维奥自动络筒机、日本村田 21C 型自动络筒机,拥有具有国内领先的西门子变频装置 FA507 细纱机、FA415 粗纱机、FA212 梳棉机等,可实现年产纱线十多万吨。“自动化、智能化的纺纱车间实现了我们对产品优质、高产、高效、节能降耗的生产要求。”叶蒲青表示。

入选“中国棉纺织行业推荐品牌”,福建金源感到备受鼓舞。“公司企业的壮大与成功离不开客户对我们产品的信任和认可。此次入选‘中国棉纺织行业推荐品牌’是行业和市场对我们金源公司和‘正源’品牌的高度肯定。”叶蒲青说道。据悉,“正源”纱线以品质高、质量稳、信誉好而广受国内外客户青睐。叶蒲青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新产品正由中低支向中高支发展,像精密赛络纺R60s、R80s、R120s产品已即将推出市场。同时,公司借助高校研发平台,积极合作研发功能性纱线,目前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福建金源在纺织行业耕耘20多年,依托集团优势,通过“补链、强链”,加强平台整合,利用互联网技术与智能制造等现代科技成果,整合、提升纺织产业链创新水平,实现了“科技、时尚、绿色”理念在公司生产制造全流程贯彻。

“内需扩大和消费升级将是我国纺织行业发展的最大动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二孩政策全面实施等发展红利和改革红利叠加,将推动纺织品消费增长。在未来行业的转型升级上,福建金源纺织持续推进信息技术,在设计、生产、营销、物流等环节深入应用,推动生产模式向客制化、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变,由传统生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叶蒲青表示。

更多内容丨尽在《中国纺织》杂志